提到斜塔,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世界聞名的意大利比薩斜塔,但你知道嗎?在遙遠的東方,有一個更為古老的斜塔在黃河岸邊矗立了900多年。
它就是有“中國的比薩斜塔”之譽的玲瓏塔,位于新鄉(xiāng)市平原示范區(qū)的原武鎮(zhèn),建于宋徽宗崇寧四年(公元1105年),早于比薩斜塔68年。
盡管名氣沒有比薩響亮,但玲瓏塔的故事卻一點都不尋常:它為何會傾斜?佛塔層級均為奇數,為何它是12層?當地“毛遂拉塔”的傳說里,為何戰(zhàn)國時代的毛遂會拉宋代的塔?
來跟隨大河報·大河客戶端尋塔小組,踏上尋塔記第二站。
丨古塔名片
玲瓏塔,又名徽塔、雁塔,為平面六角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,全塔高47米。原為善護寺內附屬建筑物,清代善護寺失火,寺毀塔存。造型挺拔秀麗,氣勢莊嚴雄偉,是宋代建筑藝術的佳作。
◆望塔丨黃河淤積造就了斜塔與十二層塔身
未入小鎮(zhèn),先見古塔,玲瓏塔是當仁不讓的原武地標,在黃河岸邊屹立近千年。
當慕名已久的斜塔,出現在訪客眼前時,“斜”無疑是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,可北望塔身上下端詳,似乎沒有預想的那樣明顯。
原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李嬋倒是不著急解釋,默默帶大家到東南方向的池塘邊。再度抬頭仰望,人群中開始爭先恐后地報告新發(fā)現:“是斜的!”見慣了來客的套路,李嬋只是莞爾一笑。
根據文物部門之前的測量,玲瓏塔向東北方向傾斜2°33′。水平如鏡的池塘里,塔身與倒影剛好形成一個夾角,更為直觀。
湖光塔影的美景,不禁讓人想挪用下朱熹的詩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塔影共徘徊”。據傳,玲瓏塔周邊的荷塘,原來只有一個,后來為了防止過度傾斜,在反方向又挖了一個,兩相平衡。
有了視覺上的觀感,還要有理性上的實證。來到西北側底層塔身,以地平面為參照系,會發(fā)現塔身底部自南向北,冒出地面的4塊塔磚,逐漸縮減到了2塊,塔身向東北傾斜一目了然。
緊接著自然要對塔身何以傾斜做一番探因,原陽縣文博專家、副研究員李斌提供了兩種說法由來者評判:
一是古建筑師有意設計。因為地處土質松軟的大平原,且每年最大的風力和風向是東北風,這樣設計能使該塔更堅固;二是天災導致。據原陽縣志記載,該塔經受地震災害10多次,水災更甚,“明景泰三年(1450)黃河南徙,原武數次沖決,治城淪沒”,清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,黃河一連三年在武陟馬營決口,塔基被河水浸泡了一年半之久。
李斌認為,黃河洪災淤積不僅導致塔身傾斜,也是玲瓏塔“十二層塔身”這一謎團的答案。
“玲瓏塔,塔玲瓏,玲瓏寶塔十三層……”這是人們熟悉的相聲貫口《玲瓏塔》。玲瓏意指精巧細致,全國以玲瓏命名的古塔有多座,貫口具體所指尚無法考證。只是,習慣眼見為實的人們,一定會誤將原武玲瓏塔排除,畢竟伸出手指一層層點著算,是精精確確的十二層!
可不知,這座平面六角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,底層已被黃河泥沙淤埋于地下,地面以上僅見十二層。塔北面有一塔門,早已被歷史的風塵湮滅,塔檐磚砌斗拱露出地面?,F今的塔門設在南面,是前人將原來塔身二層的窗戶改建而成。
不過,在文博行家看來,“十塔九斜”的說法并不新鮮。古建筑保護專家、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曾為大河報·大河客戶端記者釋惑說,內在原因是古人設計古塔時,考慮到風向等自然因素而有意為之,或是在結構上可能存在缺陷,外在原因就是黃土的濕陷性和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影響。
真真刷新了認知——本以為斜塔是特例,結果才發(fā)現,在“塔界”里,誰的腰身挺拔才算個性。
◆登塔丨建筑凝固了千年前的小幽默
塔體自下而上面闊與高度遞減,每層塔檐為疊澀磚砌出,上加蓮瓣平座,各層有半圓券門、古錢紋和破子欞式假窗,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。
有心的青年畫家在塔身上發(fā)現一處明顯后補的青磚。據李嬋介紹,這是日寇侵華的罪證,1938年日寇進犯,曾有炮彈擊中塔身,但由于古塔結構科學,僅掉下一片青磚。
當鏡頭拉近看到塔頂細節(jié)時,攝影師驚喜地發(fā)現有一個頂門?!皬牡讓酉蛏献詈竽芘实堑竭@里?!痹滏?zhèn)文物保護負責人袁建立輕描淡寫的解釋,吊足了大家的好奇心。畢竟攀登一座宋塔是大家從未有過的體驗。
老當益壯的古塔,得益于數十年來文物部門的細心照顧。為了保護古塔,文物部門籌集資金,分別在1979年、1983年和2013年,撥付??顚潘M行了修繕。在最后一次修繕中,袁建立參與其中并有幸登頂體驗。
底下4層沒有光照,只能摸索著向前攀爬,借著手機燈光,如入秘境。塔心室呈平面六角,各置雕磚壘砌的斗拱、倚柱。每層檐之翼角下有木質角梁,梁頭下懸掛鐵風鐸,共72個,微風襲來,叮當作響。